内容摘要:虚假政府补贴骗局“上海某AI公司宣称获得市级创新基金4000万,办公场地免租”,这类话术常出现在招商广告中。实际上,伪造政府红头文件、虚构政策补贴是典型套路。骗子利用上海张江、临港等热门园区名义吸引创业者,收取高额“入驻服
“上海某AI公司宣称获得市级创新基金4000万,办公场地免租”,这类话术常出现在招商广告中。实际上,伪造政府红头文件、虚构政策补贴是典型套路。骗子利用上海张江、临港等热门园区名义吸引创业者,收取高额“入驻服务费”,实则无任何真实补贴。曾有受害者支付50万“保证金”后,发现所谓“园区对接人”消失无踪。
核心破绽:
不法中介将空壳AI公司包装成“成立满2年、带ICP许可证”的优质标的,声称可规避新公司注册审查。创业者收购后却发现:
关键自检步骤:
Q:如何验证公司历史是否干净?
A:登录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,查行政处罚记录;委托律师调取工商内档,确认股权质押、债务情况。
“AI研发”成重灾区。诈骗团伙租用简陋办公区,却堆满高性能服务器模型(实为二手报废设备),再通过伪造专利证书、虚假Demo演示吸引投资。例如上海“极目银河”公司,号称拥有AIGC核心技术,实则连基础数据清洗代码库都不存在。
识破技巧:
从“红三代”到“英伟达前首席工程师”,骗子深谙光环效应。上海2024年暴雷的某AI公司CEO,曾伪造这些头衔:
避坑口诀:
查奖项:在“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”核实机构真实性;
验资历:通过LinkedIn等渠道交叉验证海外工作经历。
豪华装修+猫咖福利=高危信号。上海奉贤某诈骗公司耗资4000万打造产业园,设置一整层健身房、流浪猫救助基地,营造“实力雄厚”假象。而真相是:
血泪教训:
没有真实业务?骗子用这三招伪造繁荣:
审计红线:
三要三不要原则:
若已入坑,立即行动:
上海某AI公司前员工坦言:“看到健身房和猫咖时,我以为找到了理想国。”而真相是,温情面具下藏着一整套精密诈骗流水线。当创业热情遇上处心积虑的陷阱,唯有用理性撕开伪装,才能守护创新火种。